您的位置:首页 >智能汽车 >

汽车零部件欧美“涨价潮”来袭!会影响到整车吗?

2020-05-07 09:36:42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疫情凶猛,汽车行业尚未全面复苏,而欧美新一轮汽车零部件涨价潮正在蔓延。

5月4日,FCA、沃尔沃、丰田、宝马等跨国车企按计划重启部分工厂生产。此时,他们共同面临的新难题,不仅是疫情仍未消散,而且零部件价格也开始上浮,芯片、底盘、三电、动力总成、汽车电子、内外饰、轮胎等多种零部件纷纷涨价。

“零部件价格上涨,原因多种多样,但疫情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欧美“涨价潮”来袭

去年,汽车业还把复苏的希望寄托在2020年。始料未及的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引发世界汽车业震荡。据世卫组织报告,截至北京时间5月5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17345例。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5月6日8时,美国确诊120.3万例。

疫情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汽车芯片领域,今年以来涨价不少,比如西部数据最高涨幅42%,SK海力士最高涨幅30%,美光最高涨幅25%,南亚科最高涨幅24%,三星电子最高涨幅24%。

在这背后,是3月以来,全球20多个国家的150余家汽车工厂相继处于停工减产状态,其中欧、美、日、韩,作为全球汽车及零部件重要的生产基地,受波及较大。随之而来的,是在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之时,法雷奥、安波福等零部件企业撤回了2020年全年计划,零部件价格出现了上涨。

在汽车电子领域,相关的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电阻、硅片、晶振、存储、面板、LED芯片等无一幸免,目前汽车用的微控制器(MCU)等电子元器件已经普遍涨价20%~30%,有的甚至涨价2倍以上。在轮胎领域,包括住友橡胶、米其林、固特异、倍耐力等在内的多个轮胎品牌也已发布了涨价声明,以尽量扭转亏损。其中,住友橡胶自3月1日起将北美市场的轮胎价格上调5%;米其林自3月16日起在美国市场涨价7%,在加拿大市场涨价5%;固特异自4月1日起将北美市场乘用车轮胎的售价上调5%;倍耐力则于4月6日将美国轿车与轻型卡车轮胎的价格上调5%。

零部件价格的波动,与欧美汽车业因疫情影响大面积停工减产、原材料供应等因素密不可分。“汽车零部件价格的浮动,凸显出零部件供应链面临的新挑战,目前,车企及零部件企业最迫切的问题,就是需要想方设法去消化零部件涨价带来的新难题。”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内零部件价格浮动

汽车业的全球化供应链上,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零部件领域的“涨价潮”,也波及到国内零部件行业。国内企业中,情况也有不同。

在涨价的企业中,国内激光雷达初创公司镭神智能近日表示,受国外疫情肆虐的影响,该公司受到原材料供应减产、价格大幅激增20%-50%的影响,自4月1日起,对其旗下全线激光雷达产品的价格上调20%。宁波昌扬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汽车天窗导轨、挡风网边条、扶手、滚压件、铝/锌压铸件、行李架、防撞梁、电池箱、脚踏板、亮饰条等,部分产品涨价。“涨价原因是因为主要原材料铝锭涨价,涨幅在3%。”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年降”已成惯例,即一些车企每年都会要求零部件企业进行一定幅度的降价,但目前已有部分国内零部件企业表示,今年不接受“年降”。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零部件产品暂时不会涨价,但今年肯定不接受“年降”。他解释,除了来自疫情和上游原材料的影响,当今汽车智能化的零部件研发成本上升,这一系列因素导致零部件成本上升。

除了已经涨价者,国内还有部分零部件企业在观望。“目前没有涨价,我们正在看上游零部件供应的情况,然后再定。”深圳飞优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阳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市场经济下,零部件涨价与否,由企业自己确定,但完全内部消化涨价因素的难度很大。”曹鹤认为。

整车价格是否受影响?

零部件涨价,是否会导致汽车产品涨价,是普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

车企自己也对此抱有一定忧虑。一位车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企业已经清理出供应链上有100多家供应商、3000多个零部件,都在海外生产和制造,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在重点疫区,保证供应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国内零部件供应。

虽然国内整车企业尚无价格上涨者,但一些工程机械类产品出现浮动。4月11日,三一重工发布调价通知,声明因海外零部件产业链配套零部件厂商无法保供,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对小型挖掘机价格上调10%,中大型挖掘机价格上调5%。尽管挖掘机专业市场较狭窄,调价影响并不广泛,但整车企业同样会感受到这些压力。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零部件涨价压力再传导,内部消化很难,有成为趋势的可能,整车企业或者选择自己消化,或者向下传导。但如果换供应商,还需要验证周期,也是难题。

困难面前,究竟应该怎么办,业内也在思考。“目前最关键的,车企要针对零部件涨价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最大限度消化涨价因素,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加强产业链规划,提高抗风险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关键词: 汽车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