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智能汽车 >

补齐短板和强化优势, 零部件行业拆分、整合、并购愈发频繁

2021-09-18 10:12:18    来源:中国汽车报

百年不遇的汽车业大变局会给零部件企业带来什么,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关注的问题。

“8+41=7”看似不可能的事,就这样发生了。

8月16日,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第8位的佛吉亚与第41位的海拉双双发布消息称,佛吉亚将以每股60欧元的价格,从控股家族中收购海拉60%的股份。与此同时,佛吉亚还宣布一项自愿公开收购要约,以每股60欧元的价格收购海拉的剩余股份。在本次交易中,海拉的总估值为67亿欧元,是佛吉亚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由此,全球第七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诞生。

补齐短板和强化优势

此次收购是有史以来法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的特大收购案之一,也是欧洲过去3年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规模巨大的收购案之一。

“这是各大零部件巨头在汽车‘新四化’变革行至中场时开启新一轮资源重新配置攻势的表现,也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新形势下拆分、整合、并购越来越频繁的最新典型案例。”上海大学企业并购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文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竞争越激烈,汽车零部件巨头对行业优势资源的需求就越急迫,这也是此次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

“其实,这两家公司本来就是汽车零部件领域实力不凡的巨头,都有各自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佛吉亚的收购物超所值。”天津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林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百年老店”海拉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有产业布局,拥有3.6万名员工,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照明和电子产品专业零部件供应商。

在2020至2021财年(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海拉销售额达65亿欧元,同比增长13.3%;利润同比增长125%;利润率增长100%。佛吉亚同样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全球37个国家建立了248家工厂和37个研发中心,拥有11.55万名员工。今年上半年,佛吉亚销售额达78亿欧元,同比增长32%。“由此可见,双方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与叠加。”刘林涛认为。

根据公告,佛吉亚与海拉合并后将设立六大事业部,包括汽车电子、照明、座椅、内饰、绿动智行及由海拉原售后业务、特殊应用等业务组成的全新全程价值管理事业部。同时,新集团拥有18500名工程师和专家,其中包括3000名软件工程师。

“此次收购体现出佛吉亚等汽车零部件巨头在产业转型中的焦虑。”湖北社科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梁志斌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当今整个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佛吉亚而言,与海拉的合并,标志着佛吉亚战略转型的再次加速。电动化及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价值管理等佛吉亚关注的重点领域,皆是汽车产业转型的方向,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有所作为的新领域。设立六大事业部,表明合并后的新巨头所聚焦的核心业务,也是两家企业在优势领域高度互补的体现。

“之前,佛吉亚尽管有四大优势业务板块,但也有短板。”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佛吉亚的汽车座椅系统、绿动智行系统、汽车内饰系统和歌乐汽车电子四大业务中,座椅系统和绿动智行业务是佛吉亚主要的利润来源。2021年上半年,这两大业务的销售额分别达29.67亿欧元和20.4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34.1%和29.4%;营业利润分别为1.96亿欧元和1.98亿欧元,营业利润率分别为6.6%和9.7%,显然属于优势业务板块。“通过并购拥有更多的技术和市场,才是双方心甘情愿走到一起的原因。”他认为,佛吉亚与海拉联手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令博世、大陆等跨国零部件企业感到紧张,就更不用说被甩在后面的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佛吉亚尤其注重汽车电动化及氢燃料电池相关零部件业务。”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海拉被收购前的主要业务方向重点之一就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的DC/DC转换器、电池管理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及适用于48伏轻混汽车的相关配套产品等,这与佛吉亚的电池包系统、储氢系统和电堆系统等可以组合成较为完整的电气化、氢能源汽车系统解决方案,全面赋能纯电动、混动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此前,佛吉亚在今年2月就收购了斯林达安科,联合米其林组建了氢燃料电池车出行系统合资公司SYMBIO,强化了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能力。“双方的联合,在新能源方面显然会呈现出1+1大于2的效果。”他说,近年来的一系列零部件行业并购案,其实都兼具补齐短板、强化优势的作用。

“佛吉亚通过多次并购,增强了多个业务领域的实力。”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陆安程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早在2010年,佛吉亚就收购了排放系统企业埃姆康(Emcon)技术公司,成为排放控制系统的领军企业。此后,佛吉亚在欧洲又收购了位于德国和西班牙的普拉斯塔(Plastal)的权益,其外饰业务和整车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张。随即,佛吉亚收购了福特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分厂,巩固了在北美汽车内饰市场的地位,也让福特成为集团的第二大客户。并购成为佛吉亚不断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手段。

事实上,此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表示看好。“当前,海拉和佛吉亚均已经是各自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通过各自优势的结合,海拉和佛吉亚旨在进一步扩大其市场地位,特别是在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汽车内饰设计等关键增长领域,进一步巩固其在客户群体和各区域市场的地位。”海拉首席执行官罗尔夫·布雷登巴赫表示,“佛吉亚和海拉可谓相得益彰。携手佛吉亚,我们将在实现共同目标的道路上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机遇。”

佛吉亚首席执行官柯瑞达(PatrickKoller)表示:“此次合并是打造全球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导者的契机。佛吉亚和海拉双方携手,将拥有关键优势,从汽车产业转型的战略驱动因素中获益,也将为佛吉亚和海拉的客户、员工和股东持续创造可观的价值。”

行业资源正在重新配置

欧洲《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上,佛吉亚以175亿美元的年度营收额位居世界第8名,是法国当之无愧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老大。海拉排名第41名,营收业绩约是佛吉亚的三分之一,是另两家竞购者马勒与彼欧的一半。

“强强联合的并购甚至更多的整合,都是为了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江苏大学创新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胡平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从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几乎在所有产业发展的转折阶段或转型期,行业资源重新配置是总趋势,也只有经历并购或重新整合,行业资源才得以优化,头部企业也会获得更多资源、更强创新力、更大市场空间。

业界注意到,除了佛吉亚收购海拉,仅近一年多来,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案出现上升趋势。比如,2020年4月,英飞凌以90亿欧元收购半导体厂商赛普拉斯;2020年6月,采埃孚收购威伯科,并变身为采埃孚第十商用车事业部;2020年10月,博格华纳以33亿美元收购德尔福科技;还有美国芯片巨头亚德诺(ADI)以209亿美元的全股票方式收购竞争对手美信集成;AMD以300亿美元收购芯片供应商赛灵思;近日,又有瑞萨电子完成收购Dialog Semiconductor,交易金额达48亿欧元……

“在产业变革、技术发展、市场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零部件资源整合的这一发展趋势格外受人关注。”华南理工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睿林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其原因有三个:一是资源集聚的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二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在汽车全面转向新能源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因循守旧已经是穷途末路,只有改变自己,补齐短板,弥补不足,才能在行业转变日益加速的过程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领先一步;三是注意未来发展的需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资源整合,大型企业分割市场,势单力孤的单打独斗将难以生存,也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只有先做大规模,才能做强,而并购是快捷扩大规模的捷径之一。

“汽车零部件企业并购,会面临人力、财力、技术、市场、渠道及企业文化诸多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反之就会有失败之虞。”时蔚然认为,很多并购都是相近产生互补,才更容易协调一致,比如博格华纳收购德尔福,博格华纳的企业理念是“创造高效节能的世界”,德尔福的企业理念是“创造一个更洁净、更美好、更长远的驾驶体验”,较为接近,因此就很容易实现各方面的融合。佛吉亚与海拉的联手,也出现了这一趋势。

在全球汽车零部件资源重新整合中,不少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什么愿意被收购?“心甘情愿被收购的零部件企业,更多是感到了产业变革的压力和技术变革的动力。”陆安程认为,有10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海拉愿意被收购,正是这种情况。其负责人之前曾经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了这样的忧虑,其车灯和电子器件技术受到全球零部件供应商持续挑战,一些“后起之秀”甚至很快就能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整车企业也会将这类零部件订单给予“更具性价比”的“新面孔”零部件供应商。事实上,如同一些老牌欧洲零部件企业一样,在综合成本上,海拉与正在崛起的亚洲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成本优势日益萎缩。在2019年上海车展上,海拉首次推出了几何多光束矩阵大灯。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华域视觉等多家零部件企业都展出了这类产品。去年9月,海拉就已经将与辅助驾驶相关的“前置摄像头+软件”业务以1.2亿欧元出售给了大众汽车子公司。

“当前,根据实际情况决策或买或卖,对行业资源重新洗牌,才是零部件企业应该把握的一大机遇期。”张睿林表示,海拉尽管有资金储备和辅助驾驶传感器有关技术的大量专利,但一直以来占据优势的汽车照明业务几乎大多被蚕食。在这种情况下,加速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才是发展之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市场竞争形势瞬息万变,应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似乎也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在出现大量零部件企业并购、整合的同时,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拆分案也在持续增加。2020年,LG化学就拆分电池业务,将电池业务独立出去,成为LG化学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产业、技术、市场等因素是零部件企业分分合合的内在逻辑和重要推动力。”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尤其是在汽车“新四化”变革逐渐进入深水区的时期,汽车零部件企业根据现实需要,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方为明智之举。

国内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并购、整合、拆分增多,是否会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这得从市场来角度分析问题。”胡平认为,在汽车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下,佛吉亚并购海拉将在行业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佛吉亚与海拉基本都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当前,海拉已经在中国10个城市建立了16个生产基地及研发机构,在华拥有5000多名员工。佛吉亚在华拥有近1.97万名员工,在中国建立了58个工厂与5个研发中心,业务遍布中国六大汽车产区,在中国的主要客户有一汽-大众、一汽红旗、上汽大众、神龙公司、东风日产、上汽通用、长安福特、广汽菲克、宝沃、吉利、沃尔沃、长城、比亚迪、蔚来等品牌汽车制造商。可以预见的是,佛吉亚与海拉联手,双方的技术、市场渠道在华都会呈现互补和叠加效应,占据汽车零部件市场更多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市场竞争。

“的确,两家企业合并后的实力肯定会大于原先的任何一家。如此一来,就很有可能挤占其他零部件企业的市场。”时蔚然认为,这也会带来“鲶鱼效应”,倒逼中国零部件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补齐短板,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企业惟一的生存之道是超越,虽然向上总是不容易并且要付出更多努力,但被淘汰却很容易。”他认为。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智能汽车产品的快速演进,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盯上了中国市场。这是一件好事,使国内汽车企业可以选择更优秀更先进的零部件,同时也给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梁志斌谈到,尤其是在潜力巨大的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市场,国外企业“抢滩登陆”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比如,在动力电池方面,韩国LG、SKI在华都有工厂和稳定的客户,SKI近日再次宣布在华投资66亿元新建一座动力电池工厂;在芯片方面,英飞凌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强合作;9月1日,恩智浦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将联合开发量产级解决方案。这些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实力较强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向海外拓展。”曾文翔表示,前些年,潍柴集团收购法国博杜安国际发动机公司,还是注重传统零部件,近几年向智能电动汽车、自动驾驶、芯片等相关的高新技术开拓。闻泰科技在完成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之后,近日再次完成收购英国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NWF,壮大了自身实力,也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成功并购的新案例。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有自己的特点。“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既有与全球市场合拍之处,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相较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大多在自身领域‘不出圈’的发展或整合现状,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整合、拆分正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杨文涛表示,跨领域、跨界的收购不断增多,比如,近日小米收购辅助驾驶研发企业深动科技100%股权,为的是获得智能辅助驾驶先进技术;OPPO汽车投资四维图新旗下芯片公司等;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收购增多,比如,零部件行业后起之秀华为近两年收购了20多家汽车芯片产业链公司,在智能汽车零部件领域快速崛起;拆分也呈多元化趋势,如比亚迪去年陆续拆分了弗迪系的零部件公司,由此产生了弗迪科技、弗迪动力、弗迪视觉、弗迪模具、弗迪锂电池五家零部件公司,并重组了弗迪半导体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新出现的‘零整合作’趋势也值得关注。”梁志斌说,尤其是近来在汽车芯片短缺、智能汽车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零整合作”有扩大的趋势。比如,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与理想、集度、爱驰分别确定了合作关系,上汽与芯驰科技、地平线、黑芝麻等芯片企业进行合作,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华为合作推出“阿维塔”新品牌等都呈现出“零整合作”的新态势。

当前,在日益复杂多变的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环境下,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都选择更为高效、便捷的方式,直接面向市场,一方面会加速国内零部件行业甚至整个汽车产业变革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会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引发新一轮的并购、整合、拆分。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多种多样的分分合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原有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机制已经遭遇巨大挑战,如何应对,值得汽车零部件企业深思和探索。”时蔚然强调。(记者:赵建国)

关键词: 零部件行业 补齐短板 优势 汽车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