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智能汽车 >

乘用车产业决胜高质量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深水区”

2022-01-10 14:53:03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辞旧迎新,走过不平凡的2021年,我们迎来充满希望的2022年。对于中国汽车人而言,一年更比一年好,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显见的事实。新的一年,中国乘用车产业会进入转型升级的“深水区”,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革命会加速带动产品的更新。新的一年,我国乘用车市场会在新冠疫情反复、供应链供应短缺等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下运行。新的一年,我们不必执着于产销量能够实现多高比例的增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发展的质量,而这会决定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产业的长远发展。

新能源汽车增量提质之年

在过去的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160%,市场渗透率为13%左右。2022年,按照相关专家的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继续增长到500万辆,市场渗透率全年会在20%以上。作为市场增长主力的新能源乘用车,2022年的市场渗透率应该比整体的市场渗透率还要高。

在新能源乘用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这一大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发展的质量是所有相关企业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汽车召回数据,我国共召回存在缺陷的新能源车辆128.38万辆,约占总召回缺陷车辆的33%,其中动力电池正是新能源汽车被召回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的汽车企业也都在想方设法。蜂巢能源推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冷蜂、广汽埃安发布的“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等,都是可喜的技术突破。不过,2022年在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继续高增长的情况下,车企们必须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次数。

除了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以外,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配套服务保障能力也需要提升。2021年国庆中秋节假期,高速公路上的充电站出现了大量电动汽车排长队现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高增长,对充换电配套设施的服务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按照有关专家的分析,电池本身要具备快充能力,即比较高的峰值充电倍率。车载电气系统的电压要提高,如增加到800V以便在超大功率充电时减小总充电电流。最好采用储能电池放电以达到350kW的高功率以减轻电网负荷,这样才能便于超快充电。

发展电池超快充电技术之外,还要保障电网的电力负荷,这就要求尽快实施有序充电以及V2G。有序充电通过电价机制把充电调整到电力负荷低谷区间,而V2G可以利用大量电动汽车的储能源作为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缓冲。当电网负荷过高时,由电动汽车储能源向电网馈电;而当电网负荷低时,用来存储电网过剩的电量,避免造成浪费。

智能化商业化落地之年

2021年是我国智能汽车大发展的一年,也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元年。2021年11月25日,一位北京市民乘坐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完成中国首个自动驾驶收费订单,收费1.34元。

此后,上海安亭,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平台正式接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广汽集团、文远知行、如祺出行也宣布战略合作,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车型设计、研发、量产和商业化运营。

可以预见,2022年将是众多的自动驾驶商业化项目落地开启运营之年。商业化运营对相关参与的企业、城市有着很高的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在研发上继续投入巨额资金以确保技术的迭代创新,还要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商业化运营中接受消费者的投票,尽可能快地跨过盈亏平衡点,实现由不断“输血”到“自我造血”的大跳跃。

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是巨大的,一年动辄百亿乃至数百亿的资金投入,对绝大部分的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虽然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较为看好,但更青睐商业化落地速度更快的企业。简言之,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可靠的技术、可行的商业模式以及出色的运营能力,缺一不可。

巨额资金的投入或可带来技术上的先进可靠,而且关键的评价标准是安全。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中,企业必须对极端场景未知突发的安全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预防。

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自动驾驶必须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实现“自我造血”的基础。按照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的预测,2025年Robotaxi的综合成本将比人工驾驶更低,当单日服务订单超过5000万份,Robotaxi的成本将是现在的五分之一,低于普通快车的服务均价。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必须不断持续实现成本的下降坚持到从亏到赢转折点的出现。

当然,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还要看企业的运营能力。而运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安全保障、多元化差异化服务等。安全第一,是自动驾驶出行的第一原则。目前的行业共识是,自动驾驶永远不可能达到100%的绝对安全,在大量行驶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极端场景或者说无法处理的决策场景。

可以预见,2022年将是自动驾驶商业化项目运营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年。

产业链安全保障夯实之年

产业发展,产业链的安全是基础。2021年,我国汽车产业经受了电池、芯片等供应短缺的考验,暴露出很大问题。2022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汽车销量进一步飙升,产业链的安全保障成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在动力电池供应方面,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形势预计还会持续下去。据研究机构预测,未来10年锂资源的供应将持续紧张,供应缺口会不断扩大。供不应求局面将导致电池锂材料价格全面增长。目前,锂电池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产业上游承压,之前坚持2022年不涨价的一线电池厂也出现动摇,开始通知客户重新议价,报价将调涨20%左右。还有厂商预估,2022年报价将全面上扬。

如何破解锂电池供应难问题?办法之一是开发新型材料电池。比如宁德时代启动的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布局,2023年将形成基本产业链。办法之二就是尽快实现退役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回收再利用。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提升,动力电池装机量的逐渐增长,我国将面临大规模动力电池先后退役,如果这些退役电池可以回收循环再利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锂电池产能问题。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2022年,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已经刻不容缓。

除了动力电池供应之外,芯片短缺也是需要重视以及解决的问题。目前,智能电动汽车对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据了解,2021年平均每辆车所需芯片数量已经达到了1000颗以上。智能电动汽车需要的芯片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比较多。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动力安全、车身控制、网关等领域都需要性能不同的芯片。

以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为例,车规级高算力芯片亟需补足短板。目前,吉利芯擎科技已经推出了自研的“智能座舱芯片SE1000”芯片,它是中国第一颗7nm车规级芯片。2024年,吉利还会进一步推出5nm的车载一体化超算平台芯片以及算力高达256TOPS的自动驾驶芯片。2022年,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在车用芯片领域发力并取得新突破。(张忠岳)

关键词: 乘用车 高质量发展 深水区 供应链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