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 | AI软件工程分论坛:智能创新,赋能开源鸿蒙软件工程

2025-10-13 14:31:40    来源:今日热点网

近日,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 AI软件工程分论坛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圆满举行。本次论坛围绕开源鸿蒙智能化软件工程技术,直击开源鸿蒙开发者三大核心诉求:在“降本”维度,通过代码模型小型化降低AI工具链使用门槛;在“增效”层面,构建大模型评测体系提升开发效率;在“安全”领域,凭借AI驱动的漏洞检测方案降低生态风险。

此次论坛产学研阵容豪华,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院长级专家领衔;华为、Thoughtworks、快手三大标杆企业分享实战经验;中南大学等湖南本地高校师生深度参与技术交流联动。论坛由华为终端软件工程与IT装备部孙为国与开源鸿蒙AI软件工程SIG副组长王意明联合出品。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开源鸿蒙AI软件工程从技术探索步入规模落地阶段,预计2025年底将赋能10万+开发者。

大合影.jpeg

AI软件工程分论坛成功举办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郑子彬在分论坛上发表致辞。他表示,通过AI工具赋能开发,将AI代码生成、漏洞检测等能力深度集成至开源鸿蒙开发工具链,可以快速提升社区建设效率。随着开源鸿蒙开发创新奖励计划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开发者可通过代码贡献、漏洞修复等任务获取积分,积分可兑换现金奖励或高校学分,以双轨机制推动开源鸿蒙生态发展。期待开发者、高校及企业通过该台一起解决技术挑战课题,期望各高校能够直接在开源鸿蒙上做开拓性、前瞻性的AI软件工程研究。

郑子彬.jpeg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郑子彬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周明辉作为致辞嘉宾表示,开源鸿蒙生态繁荣向前的同时,AI技术也正经历一场“觉醒式”爆发。开源社区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渠道,希望在本土的基础软件上有新的创新,也特别希望产学研融合,能够让本土的技术在全世界大放光芒。

周明辉.jpeg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周明辉

华为终端BG软件可信使能与IT装备部部长杨开封作为致辞嘉宾预祝此次论坛成功举办,他表示AI大模型正在重塑软件工程的智能化进程,基于开源鸿蒙PC的AI开发解决方案将为软件工程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期待更多的高校、行业伙伴携手共建开源鸿蒙生态,共同推动开源鸿蒙软件工程技术的创新,迈向更加开放、智能的未来。

杨开封.png

华为终端BG软件可信使能与IT装备部部长杨开封

为增进合作伙伴信任,并更好地使用由开源鸿蒙提供的AI及软件工程能力,加速开源鸿蒙组件开发效率,AI软件工程能力SIG应运而生,并于活动现场举办了成立仪式,由开源鸿蒙项目管理委员会(PMC)主席任革林颁发授牌。该SIG致力于以繁荣开源鸿蒙生态为始,汇聚群智、开源协作、共建共享,通过托管于开源鸿蒙AI工程能力台,服务千行百业。

SIG 授牌.png

AI软件工程能力SIG授牌仪式

华为终端BG平板PC软件首席架构师杨彰做《模型生态:鸿蒙电脑AI开发和生态构建》主题演讲,介绍了鸿蒙电脑AI开放策略,通过构建AI开放能力台,推动应用快速AI化,支撑PC办公场景AI生产力。其中赋能伙伴完成重点场景本地化部署,代表企业有悟空图像、Coremail、新华妙笔等。最后通过介绍鸿蒙应用AI能力接入流程,邀请广大伙伴一起加入鸿蒙AI生态,推动AI生态快速规模化,打造鸿蒙电脑AI生产力。

杨彰.jpeg

华为终端BG平板PC软件首席架构师杨彰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张克驰带来了《模型生产:面向逻辑推理的大语言模型能力突破》主题演讲,他表示大语言模型(LLM)在辅助软件开发方面已经显露出明显的作用。然而,LLM在基于状态的推理和泛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基础能力方面的固有缺陷,正逐步表现在许多程序生成、程序理解及其他软件开发任务中。此外,站在逻辑推理能力的视角,对当前LLM的一些基础问题和潜在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期推动LLM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推动基于LLM的智能化软件工程的进步。

张克驰.jpeg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张克驰

ThoughtWorks全球数字化专家肖然和首席嵌入式操作系统专家林立俊共同带来了《软件工程:AI时代的软件工程理论及实践》主题分享。肖然表示,AI正在重塑软件工程的本质,推动行业从“代码实现”转向“知识决策”;并分享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LLM)重构软件开发全流程,将AI深度融入架构设计、测试驱动开发(TDD)与自动化测试等关键环节;结合真实场景,展示如何构建高效、可靠的人机协同开发模式,助力开发者超越“编写代码”的层面,转型为驾驭AI的“知识工程师”,掌握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实践介绍环节,林立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基于Agent的API优选策略以及测试用例生成方法。通过使用AI辅助API优选、测试用例生成、 harness生成、依赖关系识别等方法实践,实现自动化构建Test Driver,解决了用例编写难、漏洞及缺陷发现率低等痛点问题,提升了API优选及测试的效率和质量。

肖然.jpeg

Thoughtworks全球数字化专家肖然

林立俊.jpeg

Thoughtworks首席嵌入式操作系统专家林立俊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王焱林在《社区开发:代码大模型的应用、评测与优化》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代码大模型在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维护与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测评与优化,涵盖了从数据构建到智能体的整个能力层,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和优化方法。她表示AI软件工程应用场景正在由简单任务处理转向到复杂产业落地,这就需要环境构建、工具深度融合、软工知识与经验结合和可信保障等全方位提升研发效能。

王焱林.jpeg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王焱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贾相堃带来了《社区测试:模糊测试驱动生成——从自动化到智能化》主题演讲,他表示编写模糊测试驱动进行测试是当前函数库测试的最有效方案之一,如何编写更有效的驱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团队提出了自动化方案AFGen,重点解决了驱动自动生成中的数据依赖、数值初始化来源和漏洞触发路径约束等难题,研究智能化方案PromeFuzz,引入大模型提高驱动生成能力,通过知识的系统性提取、利用和反馈,解决了语义知识缺乏、误报率高、支持语言有限等问题,能力优于Google OSS-Fuzz-Gen等AI方案。相关成果形成论文发表于IEEE S&P 2024、ACM CCS 2025,并应用于开源鸿蒙基础函数库测试。

贾相堃.jpeg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贾相堃

快手AI软件工程专家华剑侃作《社区实践:从工具到伙伴,AI 浪潮下的快手研发工具再定义》主题演讲,介绍了Kwaipilot AI研发工具产品如何围绕快手研发全生命周期场景进行探索、落地实践及对应结果。Kwaipilot应用快手自研的代码大模型,将大模型能力贯穿研发全生命周期,提供智能编码助手、智能问答引擎和智能体开发台三大AI研发产品。通过构建程序语言的形式化表征和逻辑推理链,并将MoE架构成功应用于预训练代码大模型,取得了显著的线上收益。同时,从代码续写模型逐步丰富到 Code Embedding、Code Agent、Code/Math Instruct 等模型矩阵,在HumanEval、CoSQA、SWE-bench上取得SOTA表现。

华剑侃.jpeg

快手AI软件工程专家华剑侃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题为《开源鸿蒙智能化软件工程未来技术展望及人才培养》的圆桌论坛。本次圆桌论坛由华为智能化软件研发首席专家王千祥主持,并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金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胡春明、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郑子彬、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院长张洪宇、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周明辉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夏树涛。圆桌论坛聚焦开源鸿蒙社区软件开发,就开发潜在创新点、与AI结合点,以及如何通过开源鸿蒙社区开发创新奖励计划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等问题进行现场交流讨论。各位专家发表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共同呼吁产学研各界要把握AI软件工程发展带来的机遇,打造基础设施底座,培养开源鸿蒙开发人才,共绘开源鸿蒙新蓝图。

圆桌交流现场.jpeg

圆桌交流现场

当AI遇上开源鸿蒙,不仅是对开发流程的优化,更在于重新定义智能终端软件的生产方式。AI软件工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开源鸿蒙构建差异化生态的关键抓手。开源鸿蒙将通过AI软件工程实现差异化竞争力构建与生态系统赋能,提高开发者的效率,提升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安全性与智能性,为万物智联时代注入不竭的动能。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推送